锦城巫阳(南征版)

生于蜀,习业于燕,谒师于楚,结庐于滇。

武侯与道家(1)神仙

*文中的 道家≠道教。

*其实是对道教不太了解的小白


前有成都娘娘庙祭祀“诸葛亮仙师”,后有牛头山道观供奉“诸葛尊神”。也看过很多玩笑说,于丞相,常常就是儒释道甚至耶稣徒众跟兵家法家各种来抢人,比如:

儒家:抬进我曲阜孔庙东庑从祀;

道教:位列仙班授天枢上相之职;

耶稣:他是我哥……


哈哈哈哈哈


丞相身上的兵家法家色彩本就很浓郁了,从儒家角度切入讨论的也不少,其实比起儒家而言,反倒是黄老道家与之联系更加紧密。

借此忽然就想聊聊,武侯在道家的地位,亦或更广泛地说道家人的“神仙”观和“神仙体系”。



(一)圣人与贤人(无神论版本)


多年前开始学习关于道家的学问。若问道家如何入门,得到的回答却是儒家四书,道家绝大部分典籍都在讲后阶段的方法论,而非入门基础理论,因此需要借助儒学经典。又或许由于古来多少学道之士,本就是儒生吧(道家:借你偷个懒

除了耳熟能详的篇目,可巧还被要求读《诸葛亮集》,不仅如此,包括《管子》《六韬》《韩非子》中的选篇。这不是先帝和丞相开的书单的吗?我表面满头问号,实则内心窃喜。再后来,学习道家诸位祖师的著作,也会常常提及诸葛丞相。其实不止武侯,包括太公、孔、孟、张良、韩愈、王阳明等人物在道家也备受推崇。

抛开《演义》的妖道形象以及京剧里总是爱穿八卦衣的长胡子老生,那时年少无知的我还并不认为丞相和道家有什么关系,就很奇怪为什么道家的著作里会尊奉这些通常并非被世俗划归道家的人物。

简单地解释说,但凡古来圣贤先哲,忠孝节义的人物,在道家看来都可以尊奉,而不是用诸子百家去分别他们。同样,凡是圣人的著作,都值得学习,而不是拘泥于道家自己的经典,很多得道的祖师在儒释道三家都有涉猎,道家学术本就具有很广大的包容性。

后来读到唐代吴筠的《神仙可学论》,里面提到了“近于仙道”的七种人,其中第七种是这样界定的:

“其次,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案《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已,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忘,此例自然。近于仙道七也。”

因此武侯以及上述诸贤,在道家看来,也都是入仙格之流,与道家的诸位祖师是同样可以被供奉的,迄今为止也有少数供奉他们的道观。道家丹经里,丞相与吕祖、白玉蟾祖师常常都是被相提并论的。更细分一点的话,在道家,太公、留侯、武侯是圣人,而韩愈、王阳明属于贤人。

“诸葛亮仙师”的称呼虽然很违和,但理论上也没有问题,我感觉通常也不这么称呼,道家称“武侯”的时候似乎更多一些。

不妨将道家的“神仙”作儒家的“圣人”“贤人”去理解,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有神论警戒线注意避雷蟹蟹——————




(二)神仙和鬼神(有神论版本)


神仙一词细掰的话,在道家含义非常广泛,并非只有笼统的仙人含义。那么按照道家的神仙体系,丞相具体属于哪一类?


先简单说一下这个体系。

在道家学术体系里,神仙和鬼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

神仙是仙,仙是修炼得道之人的状态;鬼神是鬼,鬼是生命死去之后的存在,神在其中只是起到主宰之意。


而鬼神之所以区别一般的亡魂称之为神:

一是因为通过修炼,到达了超越常人的境界,但未悟道登仙,最终肉体死亡,但由于神通的存在以及“一志不散”的状态,可以免入轮回。在《钟吕传道集》里“仙”被由成就从低到高分为五等,最下一等叫“鬼仙”,说的就是这种,可以理解为介于鬼与仙之间的状态。道教法术和符箓乃至民间法教,依靠的就是这一类鬼神的力量。


二是源于道教和道家的“神体系”,这个比较复杂。像《封神榜》里面所“封”之神就是此类,人死后封神,担任神职。在道家,最初这个体系是用来辅助修道的,主要是上清派在运用,《黄庭经》《真诰》就是上清派修炼的代表,陶弘景真人的《真诰》中就有诸多的神(很多三国人物死后都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哈哈),无论在当时还是到后世,很多有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因此被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供奉。在民间地方,忠孝节义的人士,或者生前镇守一方的将军,或者是当地百姓的衣食父母,在死后为人所设牌位祠庙追念,久之被奉为守护神。随着时代推移,这个体系演化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很多地方上影响力不大的神都未被纳入道教的体系里,只是民间信仰,现在农村还能经常见到这一类神庙。城隍、山神都是此类,蒋琬也做过双流的城隍呢。

(ps.补充一个类,是将象征意义进行人格化的神,比如三清,比如西王母,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指某种含义,某种道家/道教的精要之义,虽然发展到现在通常都把它们当成具体的神看待


至于仙要好解释一些。虽然仙分五等,但无论哪一等仙,都是由人悟道修炼而成,除鬼仙比较特殊之外,由凡人层层往上为人仙,地仙,神仙,天仙,统称为仙。


当然在历史上,很多祖师在“神”体系与仙体系中有交错。主要是很多本来就得道的人物,在后世被本教派或是朝廷所封敕,还有不止一个封号,有的封神职,有的只是叫着好听的封号比如某某真人、真君。这样下去的结果当然就是神体系越来越混乱-_-||


虽然武侯隐居隆中十载,但在正史里是没有其学道修道的记载。只有一些零散的文献说武侯和鄷公玖学道,也曾在武当山翻阅地方记载,说武侯入武当山随北极教主学道。北极教主的称谓听起来比较荒诞,但是在道教常识里面,武当山、北极、教主这些词汇无不指向真武大帝,在道家则称真武祖师。再另外庞德公也是道家有名有姓的人物。

当然这个不重要(因为我并不想去翻这些记忆中的文献的出处哈哈


在道家体系中,说回来武侯属于“仙”一类。很多得道之后入世治国平天下的圣贤,关于其学道修道以及是否得道,记载都很模糊,或许是刻意为之。大部分是从后世得道之人的文章中挖掘的,参其本人的境界而言。

张三丰祖师《大道论》有一段:

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省略举的一堆例子)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之仁哉。

留侯、武侯、邺侯三位是非常有代表性三位道成住世之人,而且道家唯有他们仨凭借功业封侯,常常并称。而由于李邺侯没有前两位名气那么大,所以有时只出现留侯武侯两位,举什么例子他俩往往一起上。

至于“天枢上相”的封号,则属于在“神体系”里交错的体现了。


下一篇主题:黄老(为了鞭策自己快点写完)



评论(8)

热度(37)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